图片
明 沈周 东坡诗意图
题跋:野水参差落涨痕,疏林欹倒出霜根。扁舟一棹归何处?家在江南黄叶村。弘治乙酉秋日,沈周。
宋哲宗元佑三年(1088年)前后,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,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。李世南善画,作"秋景平远"图,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。
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
苏轼
野水参差落涨痕,
疏林攲倒出霜根。
扁舟一叶归何处,
家在江南黄叶村。
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,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,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。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,它将要飘去哪里呢?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。
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,沈周有感而作。诗中的野水、疏林、一叶扁舟、江南,都打在了沈周的心坎上。这不是苏东坡最好的诗,却是最打动沈周的东坡诗。
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年)。乌台诗案后,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抵达黄州(今湖北黄冈),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与创作的重要转折点,写下了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《前后赤壁赋》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等千古名作。元丰七年(1084年),他奉诏离开黄州,移任汝州。黄州四年,是苏轼生命蜕变得四年。
这首诗是对《赤壁赋》的呼应。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……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
图片
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樽以相属。沈周画了很多的水上扁舟图,朝向的是东坡的赤壁意境。
沈周虽未入仕途,却主动选择隐逸生活,拒绝科举与官场,以“大隐于市”的方式坚守独立人格。他虽无苏轼的宦海沉浮,却继承了苏轼“不为外物所役”的精神内核——无论顺逆,始终以本心对待生活,在日常中体悟生命真谛,如沈周以园林生活为乐,将平凡景致入诗入画。
- 苏轼提出“士人画”理念,强调艺术应寄托情怀、表现人格,而非单纯追求技法,将文人的精神追求置于艺术核心。
沈周作为吴门画派领袖,完全承袭了这一理念。他主张绘画“写胸中之逸气”,作品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真诚(如《庐山高图》以山水喻恩师情谊、随兴图册的生命意境),与苏轼“诗画本一律,天工与清新”的主张一脉相承,都将艺术视为人格与情感的自然流露。
苏轼善画竹石,重写意轻形似(如《枯木怪石图》),开创文人画“以形写神”的传统;沈周则将这一传统推向成熟,其山水、花鸟皆重“意趣”,笔法苍劲中见灵动(如“粗沈”画风),画面常搭配自题诗,实现“画中有诗”,直接呼应苏轼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境界。
苏轼书法尚“意”,打破唐代法度束缚(如《黄州寒食帖》的随性自然);沈周书法学黄庭坚(苏轼好友),笔法遒劲洒脱,且常以书法题画,使诗、书、画在作品中融为一体,延续了苏轼开创的“三绝”传统。
苏轼诗歌题材广泛,语言平实却含深意,善从日常小事中悟哲理;沈周诗歌风格质朴自然,多咏叹山水、友情与生活琐事,与苏轼“俗中见雅”的诗风相通,皆以真诚见长。
两个都是我喜欢的诗书画三绝。好,到这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